高科技赋能房屋加固检测
来源:Admin5 日期:2025-09-22 阅读()
高科技赋能房屋检测:让建筑安全“看得见”“算得准”
在城市的建筑丛林里,房屋安全至关重要,它关乎着居民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房屋检测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而高科技手段的融入,为房屋检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让建筑安全状况变得“看得见”“算得准” ,为城市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在广东东莞石碣镇刘屋村,十几栋出租屋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守护者”。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省城市生命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天空地一体化老旧房屋安全智慧监测系统”在这里投入使用。这些出租屋是当地典型的老旧建筑,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天空地”系统宛如一个全方位的“建筑医生”。“天”维度上,依托莞工自建的卫星地面站,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如同从高空俯瞰的“天眼”,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广域扫描,获取地表沉降、变形等宏观数据,精准定位潜在风险区。“空”维度中,搭载热成像与可见光摄像头的无人机定期“巡逻”。它利用倾斜摄影与计算视觉技术,对房屋表面裂缝、渗水区域进行细致扫描,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再借助大数据与深度学习AI算法,快速准确地评估房屋安全状况,克服了人工检测难以覆盖高处和复杂区域的难题。“地”维度则通过在房屋上安装自主研发的结构防倒塌监测盒,像给房屋装上了“贴身健康监测仪”,实时掌握单体房屋的沉降、整体倾斜、墙体裂缝等关键数据,精确评估倒塌风险,同时还能标定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视觉数据。此外,烟雾、燃气、温度等低成本物联网传感器组成智慧消防监测系统,时刻警惕火灾隐患。
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多维度数据采集,还通过智能化预测模型,让风险评估“算得准”。针对广东汛期强降雨易引发的地基软化、沉降、墙体开裂甚至坍塌等风险,系统基于积累的建筑监测数据、历史降雨记录、地质条件及实时传感器数据,
一旦监测系统发现异常,四级风险预警机制立即启动,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社区广播等多渠道,迅速将警报传递给居民和管理部门。收到预警后,系统会联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进行现场复核,确认风险后,应急预案随即启动,组织人员疏散或进行结构加固,形成了监测、预警、应急的高效闭环管理。
在珠海,市质监站引入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设备,为房屋安全排查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在一次对老旧小区的检测中,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红外热成像仪,灵活地穿梭于楼宇之间,对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等难以直接观测的区域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描。通过捕捉外墙装饰层与墙体基层之间细微的温度差异,技术人员精准判断出多处发生空鼓的部位,同时还检查出建筑物存在的裂缝、变形、渗漏等隐患,为后续的修缮工作提供了精确位置信息。
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避免了高空作业风险,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避免了高空作业风险,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高科技赋能房屋检测,是建筑安全保障的大势所趋。从东莞的“天空地”系统到珠海的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检测,这些创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让房屋检测告别了以往的粗放与模糊。它们使隐藏在建筑内部和高处的安全隐患无所遁形,通过精确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对房屋安全状况做出精准评估,为后续的维护、修缮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度融合,房屋检测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智能传感器将更加微型化、高精度化,数据传输与处理速度将大幅提升,实现对房屋安全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分析。同时,房屋检测技术也将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不仅能有效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还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老旧小区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让城市的每一栋建筑都能在高科技的守护下,安全稳固地承载人们的生活与梦想 。